扣眼式打法(Buttonhole technique)之一:簡介




透析廔管的打針方法

由自體血管形成的動靜脈廔管AVF被認為是血液透析最好的管路,但是上針那一秒的痛楚常常也是病患巨大的心理負擔。

透析廔管的穿刺常見的有區塊式打法(Area puncture)以及繩梯式打法(Rope ladder)。

區塊式打法(Area puncture)是在選定的區域裡穿刺上針,好處是彈性、快速,但也因為在一個小區域內密集的反覆穿刺,會使得血管壁受傷變脆弱,最終血管壁因壓力而膨出形成假性動脈瘤(pseudoaneursym)。



繩梯式打法(Rope ladder)因此而被提出,藉由選定數個固定的下針點,輪流穿刺也輪流休息,來減少假性動脈瘤形成的機會。


今天要來介紹第三種打法:固定式打法(Constant site method),又稱為Buttonhole technique。台灣這邊常用的說法是鈕扣式,甚至半官方說法也是如此(華江醫療儀器,代理日本Nipro相關技術器材)。但是這個翻譯其實不太容易讓人望文生義,畢竟...鈕扣在哪裡?主要是button和buttonhole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,而buttonhole指的是什麼呢?


有一說

是當你在穿刺時,把鈍針滑入已經形成的皮下通道這個動作,就像是把鈕扣別上一樣。buttonhole在此的意思指的是要被鈕扣穿入的鈕孔或稱扣眼。這是比較針對buttonhole英文意思翻譯的說法。

photo credit to kelly@flickr
photo credit to kelly@flickr


另一說

是Buttonhole指的是鈕扣上面的扣眼(兩個或四個),這是因為手的皮膚上只會有打固定位的兩針(一針A一針V),針孔不大(不是傷口)也不小(不是針孔),就像紐扣上的扣眼,因此得名。這個打針法的發明者Twadoski醫師也形容這兩針就像鼴鼠丘(mole hill)一樣隆起,中間再有個小洞。

Image by Alexas_Fotos on Pixabay



至於哪一說是比較正確的呢?

此技法的發明者Twardoswski醫師最一開始的命名(1979)是Constant site method,直接翻譯就是“在固定的位置穿刺”,相當淺顯易懂。而Buttonhole technique這個命名則是來自另一位德國醫生Krönung在1984年的一篇文章。在文中他比較了區塊打法、繩梯打法和固定位打法對血管塑型的影響,其中Krönung醫師直截了當的就稱constant site method為buttonhole puncture。不過尷尬的是,這篇文章中卻隻字未提這個命名的來由(我真的去圖書館把那篇文章挖出來了),所以我也不敢確定,不過我個人是比較傾向第二說的。

不管怎麼說,此後Buttonhole technique這個名字幾乎取代了原本的命名,也獲得了Twardowski的認證。


Buttonhole technique的特點

Buttonhole technique提供一個比較不痛的上針方式。而每次上針皆由同一個地方以同一個角度入針,這也讓患者有機會可以自行上針。這些特點使得在歐美普遍的“居家透析(Home hemodialysis)在技術上更能被接受,而居家透析也提供buttonhole technique一個更寬廣的市場。

Buttonhole technique基本上就像打耳洞一樣。先用尖針穿刺出一個孔道(類比:穿刺耳垂),然後用鈍性材質維持通道直到結疤,最後通道形成後,以鈍針完成穿刺的上針(類比:別上耳飾)。整個過程約需3~4週,約10次血液透析療程。


影片介紹:“百悠活”改良鈕扣式穿刺技術介紹by華江醫療(台灣代理)



好處:省時(穿刺的方式和下針點都是一樣的)、減痛(鈍針)、減少局部血腫以及血管瘤的產生(減少對血管的傷害)、增加透析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自信及能力(feeling of patient empowerment)以及減少上針時的焦慮

壞處:需要特別留意感染的問題,此外此打法只能使用在自體動靜脈廔管(AVF, Arteriovenous fistula)


下一篇讓我們來講講古,看看當年是怎麼發明這個打法的。
扣眼式打法(Buttonhole technique)之二:Constant site method的發明者:Twardowski醫師

Share this

Related Posts

Previous
Next Post »